
這是一篇交雜2010年和2012新舊照片的文章,
初訪剝皮寮是在看完艋舺電影之和姊妹一起來這,當時遊客還不多很多照片非常好拍;
2012年再次和男友來 片場已經改變許多 ,又因為現場有劇組拍戲很多地方無法拍照,所以這篇文章拿了舊的照片替旅行將兩次的旅行合而為一。
歷史概述:(轉貼微基百科)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「市區改正」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街道入口有童趣的彩繪,兩年前來這拍一張 兩年後一定也要拍一張的
照片一比對發現自己發福不少。
今年來的時候街景都不同了,加上劇組拍戲能拍的點更少~還真是有景物依舊人事全非之感
可能是遊客太多現在街上能夠玩的東西變少,在之前可是樣樣都能拍照呢!
現在剝皮寮已成歷史街區展區內許多復古物品,引起遊客思古幽情許多爸爸媽媽那一代的故事一一陳列眼前。
剝皮寮北臨老松國小(微基百科:臺北市立老松國民小學簡稱老松國小,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,鄰近艋舺龍山寺、艋舺祖師廟。原校地的一部份剝皮寮歷史街區已另設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)
下午時間許多家長帶孩子來這遊玩,園內附上復古的小遊戲供大家一起同樂
好復古的遊戲真的超耐玩
兩年前玩過一次兩年後帶劉先生來玩
最後介紹一下服務處:大多數的遊客來這裡一定會拜訪艋舺Geta老大家,現在這變成服務處了
這次去實在拍不到好照片,只好放了兩年前號呆的樣子
玩耍結束後我們去了華西街散步,很多賣蛇的我都沒靠近 哈哈
這次簡單分享去剝皮寮的遊記,改日再去的時候希望不要又有劇組了才可以拍到好照片~~ 對吧!!
簡單分享~